关于“风水”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。《百家讲坛》以来,各种讲坛还没有这样讲过“风水”,会不会引起一些争议?前两年,南京大学讲“风水”有争议,武汉有一个大学分校讲“风水”也有争议,但是“风水”确实是值得讲的一个文化问题,特别是“风水”中有些问题是需要拨乱反正,以正视听。
讲两个问题:一个是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,一个是武汉的风水。
第一个问题,风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。
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风水观念。比如,仰韶文化的半坡村庄,这个村庄的选址非常之好,坐北朝南,有壕沟,房屋的样式等等都符合我们所说的风水理念。最近几年又发现,同样是仰韶文化的村落,在考古遗址上,就有用蚌壳做的左青龙、右白虎的图案。大家知道,风水中讲四相,就是: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。六千年的遗址上有这样一些图形,也是一种风水。可以说,风水这种观念在我们先民的生活中早就有了。到了两千年前,我们又有了风水理论。也就是说,在春秋战国时期,虽然有很多的诸子,也有很多风水专家、地理学家、建筑学家,他们在一些文本中都有了很多关于风水的思想和理论。
在唐朝,不论是佛教、还是道教,都有很多流派。那么,风水也有很多流派,例如形势派、理气派等等,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,派别很多。随着中西文化交流,在欧洲、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,都有学者研究风水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,大陆也开展了一些初步的风水研究,这是大概的一个时间叙述。
什么叫“风水”?很多人认为就是算命,占卜、测字、看相、看八卦等,这些说法跟学术界或者学院派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。我写的《古代风水术注评》书中,把风水当作一种文化。我们不要轻易说风水是科学、也不要轻易说风水是迷信,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,不要轻易说这是好人、这是坏人,这种思维方式太简单了。风水就是一种文化,它是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。
“文化”从字面上解释,就是文字与教化。我自认为,所谓“文化”,就是体现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的现象。文化里面,包括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、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。风水,它是一种择吉避凶的“术数”。“术数”是文化当中的一种方式,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,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约定俗成的民俗,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、建筑与人的学问。
可以说,风水是有关于人与建筑、人与环境的文化,它的宗旨是创造人的最佳生存环境,提高人的生活质量。也可以说,风水是有关天、地、人之间的关系,有关阴宅和阳宅的一种文化。风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板块,有一种分法把风水分成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。阳宅就是活人生存的建筑空间,比方住房、宫殿、礼堂、图书馆、餐厅、机场等;阴宅就是陵园、坟墓之类。风水是人们试图探讨人与自然的吉凶关系,希望能够择吉避凶的一种文化形态。这是我对风水的一个定义。
“风水”两个字其实是符号,是用“风”和“水”来代表我们对文化,尤其是对环境的一种关注,是基于天、人思想的一种理念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当中,到底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贡献?著名学者钱穆先生,在他九十多岁,也就是他去世之前,有人问他,“中国到底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?钱先生回答,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风水就是一种探讨天与人,环境与人关系的一种文化。
关于“风水”的定义和体系研究,在海外有很多探讨。1909年,日本就有学术刊物《风水论》。直到现在,日本每隔几年,文部省都要拿钱出来设置项目,然后鼓励学者做研究。我国的学者研究风水比日本要滞后。前几年,韩国的学者曾经提出,要把“风水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这对我们大陆的政府官员和学者产生很大的压力,因为我们大陆不太谈风水,在高校里也不太讲风水课。
国内真正启动关于“风水”研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,当时建设部副部长、建筑学会会长肖桐发表了《论风水研究》,说风水可以研究,应该让学者们研究。93年南京大学的潘谷西先生、武汉大学的唐明邦教授等都发表了相关文章,认为风水应该研究,如果我们不研究,社会上认为风水很稀奇,甚至有一些误导,就会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。”后来很多人开始来研究风水,大家基本的共识就是,不要去谈科学和迷信,就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探讨。